我回想到我在看「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」的紀錄片
其中紀錄著他在畫油畫的過程
他會靠近畫布..
畫了一筆之後...
退後看著畫...
在思考著什麼...
然後在下一筆...
我形容的「與聲音對話」的狀態,
就類似奈良美智「在退後思考著什麼...」
所以我這樣思考看看..
「與聲音對話」= 「在退後思考著什麼...」
事實上也不是只有奈良美智在畫畫的時候會後退思考著什麼...
幾乎所有的創作型態都會這樣..
所以「與聲音對話」= 「在退後思考著什麼...」裡頭指的"聲音"
可以不是聲音,也可以換成 影像、畫作、雕塑、空間、身體...
所以「與聲音對話」= 「在退後思考著什麼...」裡頭的指的"在退後"
也可以不用後退,他是一個抽離的狀態
所以「與聲音對話」= 「在退後思考著什麼...」裡頭的..."思考著什麼"
就是藝術家存在的價值...
(如果你很討厭藝術家這三個字,也可以換成科學家、SuperJunior、黑手、早餐店老闆....)
所以是不是藝術家不是重點
重點是你在思考著什麼
跟大家是否一樣
為什麼會一樣,為什麼會不一樣...
就如同我們要選擇生活、選擇工作、選擇一台大電腦、選擇要不要逃離演出現場...
所以當我們「在退後思考著什麼...」再靠近畫布的同時我們也做出了選擇
依靠著我的生活歷練、我們的專業養成、我們生活的媒體城市.....
這個選擇的動作在創作過程裡頭往往是不會被我發現
因為他一直存在...已經太往內鑽了...
在座談會時往往會忘記要說什麼....
這是好現象
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座談會而做作品
我們做作品不是為了要說什麼我已經很清楚的概念
寫幾個文字或是寫一篇論文就可以解釋
如果是如此,這世界就不需要 藝術 與 創作
我是為了那個演出的20分鐘在做作品
我要說的話就在那20分鐘裡面
那是與聲音對話 思考聲音的一段 完整呈現
大概補充到這樣。
原本要加影像的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